估值 2700 亿!Figure 成全球最贵人形机器人公司,中国对手藏在供应链里
日期:2025-09-19 09:49:10 / 人气:71
当具身智能浪潮席卷全球,人形机器人赛道迎来 “造富神话”。美国初创公司 Figure 宣布完成 10 亿美元 C 轮融资,投后估值飙升至 39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2700 亿元),一举打破全球人形机器人公司估值纪录。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家被创始人 Brett Adcock 寄予 “展望未来 30 年” 厚望的企业,不仅坦言面临来自中国同行宇树科技的竞争压力,其供应链中更藏着一众中国制造业的身影。这场千亿估值的狂欢背后,是技术突破的底气,还是资本对未来的押注?中国 “宇树们” 又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一、从无人问津到千亿估值:Figure 的两年逆袭路
2022 年成立之初,Figure 的创业之路布满荆棘。创始人 Brett Adcock 曾无奈回忆,“经过无数次演讲,找不到一个真正的风险投资人愿意投资”。彼时公司每月消耗 100 万美元资金,却尚未找到产品市场适配性,一度被科技投资圈集体冷落。但团队坚持 “放手造人形机器人” 的目标,成立不到 12 个月便从零设计出机器人大部分核心部件,这份执行力成为后续逆袭的伏笔。
转折点出现在 2023 年。随着具身智能站上风口,人形机器人被视为 AGI(通用人工智能)的终极载体,资本态度彻底转向。2023 年 5 月,Figure 完成 7000 万美元 A 轮融资,两个月后又获 900 万美元追加投资;2024 年 2 月的 B 轮融资更是集结了贝索斯旗下公司、微软、英伟达等巨头,融资额达 6.75 亿美元,估值跃升至 26 亿美元。短短一年半后,C 轮融资再获超 10 亿美元承诺资金,估值暴涨 15 倍至 390 亿美元,投资方包括英伟达、英特尔资本、高通创投等科技领域 “顶流”。
估值飙升的背后,是 Figure 在技术与商业化上的关键动作。2023 年 10 月推出的首款人形机器人 Figure 01,不仅能完成搬箱子等基础体力任务,更能通过观察人类示范学会煮咖啡,这种 “自主学习” 模式被认为比特斯拉擎天柱的数据流传输模式更高效。更具突破性的是其自主研发的 AI 模型 Helix—— 今年 2 月与 OpenAI 终止合作后,Figure 推出的这款 VLA 模型实现了 “共脑操控两台机器人协作” 的演示,一度轰动行业。如今融资到位后,公司明确将加速商业化进程,聚焦家庭与商业场景落地、GPU 架构搭建及数据收集三大方向。
二、“马斯克 2.0” 的野心与争议
Figure 的爆发式增长,离不开创始人 Brett Adcock 这位 “创业狂人” 的加持。1986 年出生于农场家庭的他,中学时期就开启创业尝试,2012 年创办的线上人才市场 Vettery 以 1 亿美元被收购,为其积累了第一桶金。随后押注电动化浪潮,创办 eVTOL 公司 Archer Aviation 并推动上市(最新市值约 400 亿元人民币)。2022 年,他毅然从 Archer 董事会辞职创立 Figure,直言 “人形机器人是 AGI 的终极形态”,其孤注一掷的风格被外界比作 “马斯克 2.0”。
但千亿估值光环下,质疑声从未消散。此前 Figure 宣布与宝马汽车达成合作,却被外媒曝光宝马工厂仅在非生产时段运行一台 Figure 机器人,被指夸大合作规模。尽管 Brett Adcock 随后发布视频展示机器人在宝马生产线的工作场景,但未能完全打消市场疑虑。更核心的争议在于,外界对 Figure 机器人的了解多来自社交网络的演示视频,其实际操作稳定性、复杂场景适配能力尚未经过公开场合的充分验证。
面对挑战,Figure 试图通过资源整合破局。C 轮融资后,公司宣布与投资方 Brookfield 合作开发 Helix 模型的预训练数据集,试图在 AI 模型竞争中巩固优势。毕竟在 Brett Adcock 看来,“最终只有少数几个团队能在人形机器人赛道取得成功”,而 AI 能力正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三、中国力量:被低估的 “宇树们” 与隐形的供应链
Figure 的崛起,意外折射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双重存在感 —— 既是被正视的竞争对手,也是不可或缺的供应链支柱。
1. 供应链里的 “中国基因”
汇丰研报揭示,Figure 的核心零部件供应链中,中国企业占据重要位置:长盈精密提供关节、轴承和传感器,绿的谐波供应关键的谐波减速器,旭升集团负责镁合金外壳,兆威机电则供应无刷电机。这并非个例,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中,中国供应链早已深度渗透:特斯拉擎天柱的两大一级供应商是浙江的拓普集团和三花智控;波士顿动力、智元机器人等中外巨头的生产,都离不开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集群的支撑。
这种优势源于中国制造业的深厚积淀。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 15 年居全球第一,在 504 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多数产量世界第一,从减速器到传感器的 “微小部件”,构成了人形机器人研发的独特土壤。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全球人形机器人 100 家关键企业中,56 家来自中国,“全球最大应用市场 + 最强制造成本优势” 的组合,成为中国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2. 被低估的中国 “对手们”
Figure 的估值狂欢,也让国内具身智能企业的价值被重新审视。创始人 Brett Adcock 曾公开表示,感受到来自宇树科技等中国同行的竞争压力,坦言 “中国工程团队在低成本、高效率方面的优势,将使中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的主要竞争者”。但对比来看,2024 年 6 月宇树科技融资时的投前估值仅为百亿级别,与 Figure 的 2700 亿估值形成鲜明反差,不少投资人直言 “宇树们被低估了”。
事实上,国内企业已在商业化落地中展现实力: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优必选等头部玩家近期相继拿下大单,成本优势尤为突出,而这背后正是中国供应链的强力支撑。以宇树科技为例,其推出的人形机器人凭借性价比优势,在消费级与工业级市场均实现突破,技术迭代速度并不逊色于海外同行。更重要的是,国内企业更贴近本土市场需求,在养老陪护、工业巡检等场景的定制化能力上具备天然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政策与资本也在持续加码。随着特斯拉擎天柱动态频出、国产厂商订单落地,A 股机器人板块近期掀起涨停潮,政策层面更是将人形机器人纳入 “十四五”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当 Figure 们在海外抢占估值高地时,中国企业正依托供应链根基与市场优势,走出一条差异化的突围之路。
结语:千亿估值背后,是赛道的黎明还是泡沫?
Figure 的 2700 亿估值,本质是资本对人形机器人赛道未来的押注。在 AGI 技术突破的预期下,人形机器人被视为继智能手机、电动车后的下一个 “超级终端”,其市场空间足以支撑千亿级企业的诞生。但估值终究需要业绩支撑,无论是 Figure 面临的 “演示与实操差距” 争议,还是国内企业的 “估值与实力错配”,最终都要靠商业化落地解决。
对中国而言,这场竞争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供应链的 “隐形优势” 需要转化为技术话语权,“被低估” 的企业需要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实现估值回归。正如 Brett Adcock 预测的,“最终只有少数团队成功”,而中国力量能否在这场全球竞赛中占据一席之地,既要看 “宇树们” 的技术创新速度,也要看供应链从 “部件供应” 到 “核心技术输出” 的升级能力。毕竟,人形机器人的未来,从来不是估值数字的游戏,而是技术、制造与市场的综合较量。
作者:耀世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4岁男童药店打针后不幸去世,20多...11-03
- 影子调查|起底年销上亿元涉“毒...11-03
- 辽宁一民警遭嫌疑人激烈反抗,被...11-03
- 电诈头目陈志仍下落不明!新加坡...1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