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再 “断腕”:娃哈哈改革风暴中的生死局

日期:2025-09-19 09:48:43 / 人气:45


从半年内两次掀起人事地震,到传出更换 “娃哈哈” 核心商标的惊天决策,宗馥莉执掌下的娃哈哈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 “断腕式” 改革。这位曾直言 “不想继承但要拥有娃哈哈” 的继任者,用雷厉风行的调整试图为老牌企业注入新活力,却也将其推到了 “事关生死存亡” 的悬崖边。这场改革风暴的背后,是股权博弈的无奈、品牌老化的焦虑,更是一场关于企业控制权与生存权的艰难博弈。
一、改革的底层动因:控制权争夺与发展困局的双重倒逼
宗馥莉的密集调整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在股权架构制约与企业发展瓶颈的双重压力下,寻求破局的必然选择,每一步动作都直指核心矛盾。
1. 商标权争夺:股权分散下的合规危机
“娃哈哈” 商标的归属与使用权争议,是此次改革最直接的导火索。当前娃哈哈集团股权架构呈现 “三足鼎立” 格局:杭州上城区文商旅集团持股 46% 为第一大股东,宗馥莉持股 29.4%,基层工会持股 24.6%。根据规则,商标使用需全体股东一致同意,这使得宗馥莉在推进商标整合时屡屡受限 —— 此前其试图将商标转让至实控的宏胜饮料未果,直接暴露了控制权不足的短板。当商标使用的法律风险持续悬顶,推出由宏胜完全掌控的 “娃小宗” 新品牌,成为宗馥莉绕开股权制约、掌握品牌自主权的无奈之举,本质上是一场 “以退为进” 的控制权保卫战。
2. 组织僵化:老班底与新战略的尖锐对立
娃哈哈作为深耕市场三十余年的老牌企业,内部沉淀了大量资深员工与传统管理模式,这与宗馥莉的年轻化、市场化战略形成天然冲突。从 4 月免职大批中高层,到 7 月替换 12 个地区的区域经理,再到基层通过调岗、降薪倒逼老员工离职,一系列动作直指 “组织僵化” 的沉疴。老员工熟悉传统渠道但缺乏创新意识,而宗馥莉需要打造能推动品牌年轻化、数字化转型的新团队。这种 “换血式” 调整虽看似激进,实则是试图打破 “元老政治” 的束缚,为战略落地扫清组织障碍。
3. 品牌老化:增长乏力下的转型焦虑
娃哈哈近年的市场表现,为改革提供了现实注脚。尽管未披露具体数据,但 “销量下滑” 已得到内部员工证实,而其核心产品仍依赖营养快线、AD 钙奶等传统单品,在新消费浪潮中缺乏竞争力。宗馥莉曾试图通过创立 KELLYONE 品牌试水年轻化,借助王一博等明星代言、音乐节合作等方式触达新生代,但最终因未能打入大众市场而黯然退场。此次更换商标与人事调整,可视为 KELLYONE 失败后的 “升级版” 尝试 —— 通过彻底的品牌重塑与组织革新,摆脱 “老派” 标签,抢抓年轻消费群体。
二、改革的核心风险:三重 “险棋” 暗藏生存危机
宗馥莉的改革每一步都踩在刀刃上,商标更换、人事动荡、品牌割裂三大风险相互交织,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将企业拖入深渊。
1. 商标更换:丢掉 “金字招牌” 的生死赌注
“娃哈哈” 作为国民级品牌,其知名度与消费者认可度是企业最核心的无形资产。有老员工直言此举 “事关生死存亡”,并非危言耸听。一方面,消费者对新品牌 “娃小宗” 缺乏认知,品牌教育需要巨额投入,而 KELLYONE 的失败已证明宗馥莉团队在大众品牌运营上的短板;另一方面,经销商体系可能出现信心动摇 —— 长期依赖 “娃哈哈” 品牌积累的渠道资源,若更换商标,部分经销商或转向竞品,引发渠道流失。更关键的是,若新品牌未能快速起量,而 “娃哈哈” 商标因使用权问题无法继续发力,企业将面临 “两头落空” 的绝境。
2. 人事动荡:组织撕裂与经验流失的双重打击
半年内两次大规模人事调整,正在撕裂娃哈哈的组织体系。中高层的密集换防导致战略执行断层,区域经理的替换可能引发销售渠道动荡;基层老员工的流失则带走了宝贵的市场经验与客户资源 —— 这些员工熟悉各地消费习惯、与经销商关系深厚,是维持终端稳定的核心力量。更严重的是,降薪、调岗等 “变相裁员” 方式引发了内部信任危机,在职员工安全感缺失,可能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进一步拖累业绩。这种 “为了改革而破坏组织” 的做法,反而可能让企业失去转型的基础。
3. 品牌割裂:宏胜与娃哈哈的利益冲突
宗馥莉同时掌控宏胜饮料与娃哈哈核心业务,这种双重身份暗藏利益冲突风险。“娃小宗” 商标归属宏胜,而娃哈哈集团仍在运营原有品牌,未来可能出现 “左右手互搏” 的局面:宏胜是否会倾斜资源扶持新品牌?娃哈哈旧品牌的渠道是否会被新品牌分流?这种内部资源的内耗,可能让本就增长乏力的业务雪上加霜。此外,股东方对这种 “借娃哈哈资源孵化自有品牌” 的做法可能产生不满,进一步加剧股权博弈,使企业陷入更大的治理危机。
三、破局的关键:平衡改革力度与企业韧性
宗馥莉的改革初衷虽指向解决根本矛盾,但过于激进的方式放大了风险。要让娃哈哈走出困局,需在控制权争夺与企业稳定、创新转型与传统优势之间找到平衡点。
1. 商标策略:从 “替代” 到 “互补”,降低转型风险
完全抛弃 “娃哈哈” 商标风险过高,更可行的路径是采用 “双品牌并行” 策略:保留 “娃哈哈” 作为传统品类的核心品牌,维持基本盘稳定;将 “娃小宗” 定位为年轻化、高端化新品类的载体,借助 “娃哈哈” 的品牌背书进行推广,降低市场教育成本。同时,应继续与股东方协商商标使用方案,通过利益共享(如商标授权收益分成)争取共识,避免彻底割裂品牌资产。
2. 人事改革:从 “清洗” 到 “融合”,凝聚组织力量
相较于 “一刀切” 的换血,更有效的方式是 “新旧融合”。对中高层,可引入职业经理人团队与留任元老组成 “混合决策层”,既注入新思维,又保留经验优势;对基层员工,应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与职业发展通道,而非通过变相裁员逼退员工,同时加强新老员工的知识传承,减少经验流失。唯有构建稳定且有活力的组织,改革才能落地生根。
3. 品牌运营:从 “单点突破” 到 “体系支撑”,补齐能力短板
KELLYONE 的失败暴露了品牌运营能力的不足,此次 “娃小宗” 推广需搭建完整的支撑体系。在产品端,结合年轻消费需求打造差异化单品,避免重蹈 “网红产品缺乏持续力” 的覆辙;在渠道端,依托娃哈哈现有经销商网络,同时拓展电商、社区团购等新渠道,实现全域覆盖;在营销端,摒弃单纯依赖明星代言的模式,通过场景化营销、用户共创等方式建立品牌认同。唯有形成 “产品 - 渠道 - 营销” 的闭环,新品牌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四、结语:改革不是目的,生存与发展才是
宗馥莉的 “断腕式” 改革,本质上是老牌企业在时代变革中的自救尝试 —— 既要挣脱股权与组织的枷锁,又要应对品牌老化的挑战。但改革不是 “为了改而改”,更不能以牺牲企业稳定为代价。若能及时调整策略,平衡风险与收益,在保留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注入新活力,娃哈哈仍有机会重拾增长;若继续坚持激进路线,忽视组织韧性与品牌价值,这场 “生死局” 恐将以失败告终。对于宗馥莉而言,真正的 “拥有娃哈哈”,不是掌控品牌所有权,而是带领企业在市场中持续存活并发展壮大 —— 这才是改革的终极目标。

作者:耀世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 耀世娱乐-耀世注册登录官方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