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我们“高估”了特朗普

日期:2025-05-09 10:11:04 / 人气:5

"美国第47任总统特朗普从第二次上任开始,就在许多方面,例如关税,做出了许多被认为倒行逆施的事。不少学者对此表示,某种程度上,特朗普的各项政策宣告了全球化的终结,也让过往的国际贸易、经济学不再适用。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今天的文章,看理想主讲人郑作彧将从社会学角度来理解全球化,“当今天人们哀叹‘全球化终结了’的时候,真正的问题可能恰恰在于,全球化其实并不会终结”。

讲述 | 郑作彧,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01.

什么是“全球化”?

“全球化”字面上意指全世界所有人之间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影响。

从十五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各地的人已经开始产生关联了。不过,今天的全球化并不单纯指“世界各地的人都有多多少少的联系”,而主要牵涉到两件事:

一,当今的生产消费是基于全球性的分工体系而进行的。几乎世界上所有地方都参与这个分工体系,大家唇齿相依。我们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东西,是全球分工合作下的产物,极少是单一地方能产出的。

二,全世界所有人的社会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显著的趋同。饮食、穿着、日用品,甚至是打工人苦闷的生活形态......比如,今天麦当劳遍布世界各地,各个地方麦当劳的主要产品、份量都差不多,味道也相差无几。

《欢乐时光》

但“分工”和“趋同”有个必要前提才得以成为可能,就是“差异”。如果世界上各社会都没有差异,会无从分工,趋同的“同”字也会因为失去相异的参照而不具有意义。

也就是说,全球化由两个要素构成:首先,全世界各个社会彼此划分出差异;其次,各个社会又以差异为基础相互连结起同一片网络,只是这种连结可能是合作,也可能是冲突。

“社会的差异划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划分出差异后会连结成一片网络?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牵涉到两个历史故事:“民族国家”的兴起,以及“现代化”计划的执行。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历史故事。

今天的全球分工体系有个重点,都以“国家”作为单位。但“现代国家”和前现代的“传统国家”不是同一回事。不论在中国、还是欧洲,“传统国家”更多是一个政体的统治所及之处。被这个政体的统治所涉及到的地方,当地的人主动或被动地参与这个政体的规则。但这种统治力量的辐射边缘模糊,国家范围不明确,更像是“渐层”的。各国政权大致处于一种弱肉强食的阶级关系中。

但欧洲从十七世纪开始,尤其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国家”概念慢慢变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样貌:国家是统治特定明确领土的主权,开始有明确的国土边界。国与国之间虽然国力有别,但地位等同。“主权国家”出现了,国家开始成为人类群体最大,但也是最等同的基本单位。

《理查二世》

在社会学看来,这种影响,造成了人的同质化,意指所有人从各自的家庭、共同体抽离出来,成为国民。

为了让所有人不再把家庭或共同体的规定,而是把国家规定当作最高指导原则,现代国家是从两方面着手的。

一方面是打造出所有人的共同要素,让大家对国家产生认同。现代国家主要是从欧洲兴起的,欧洲当时打造认同要素的做法,是塑造出“民族”观念。我们之所以会建立这个国家,是因为有相同的血缘、语言、文化、历史记忆,我们是同一个民族的,如果不团结,就会被其它民族欺负。

社会学常常将现代主权国家称作“民族国家”(nation-state)。但这些拿来说“我们都是同一个民族”的要素,很难在事实上成立,人与人之间的异同没有唯一判定标准,语言和文化,是后天灌输的,并不是人与人之间天生具有的相同或相异之处。

社会学将其称为“想象的共同体”,“民族”常被国家讲得好像是所有国民本质上的共通之处,但它是被国家建构出来的。当然,这种论点引起了巨大争议。

另一方面,民族国家或主权国家建立之际,除了“民族认同”的建构之外,以警备、军队为主要形式的国家暴力系统也同时建立起来了。现代的警备与军队隶属国家,依法行事,主要用于维持社会秩序而非执行领导者的意志。

也就是说,民族国家的兴起对社会生活大的影响,是带来了由想象的共同体造就的国民同质化,以及基于暴力施行能力之上的法治秩序。

甚至韦伯直接将国家定义为“唯一正当垄断暴力施行权力的机构”,而且韦伯的这个说法对社会学来说是一个非常经典且重要的定义。

02.

全球“现代化”与贸易体系的建立

关于“想象的共同体”和“民族国家与暴力”,是对“现代国家”的社会学补充,是全球化的基础,但不是全球化本身。

一方面,由于民族国家划出了明确的国界,而国界有排它和隔离的作用,所以很多人认为民族国家恰恰是反全球化的;另一方面,所谓的“同质对等的民族国家”只在欧洲,欧洲之外的地方全都被欧洲视为殖民地、或应该要被殖民的地方,不是国家、或不会被承认是国家。

虽然从大航海时代开始,全球各地就开始产生了关联,但这时候的“全球化”本质,对内是欧洲民族国家间的争斗,对外则是欧洲民族国家对世界各地进行单向掠夺。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种情况才出现了根本的转变。

二战削弱了欧洲国家的国力,让它们无法再有效掌控殖民地,世界上很多地方纷纷独立,摆脱殖民者的剥削。二战后,“同质对等的民族国家”彻底蔓延到全世界,成为全球人类社会的构成形态。

《至暗时刻》

但到此为止,民族国家的普及本身也不会造成全球化,是一件事的出现,将民族国家全部都拉扯在了一起,这件事就是“现代化”。

今天我们好像会觉得“现代化”是一件好事,意指进步。不过,可能会令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对社会学来说,“现代化”并不是一件好事,甚至在今天是已经被淘汰掉的糟糕概念。怎么回事呢?这牵涉到接下来的故事。

二战后,美国和苏联开启冷战,美国想拉拢世界各国与苏联抗衡。比如在欧洲,美国进行了“马歇尔计划”,帮西欧各国进行经济重建。

为了拉拢更多国家,美国提供大量科研项目预算给美国的社会学家,要社会学家给出关于“现代化”的学理依据。“现代化理论”最简化的论点是,所有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都会先从传统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生产社会,之后经济会开始好起来,最后变成高端消费社会。

美国开始在南美、中东等国家投资设厂,在当地发展制造业。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国际贸易体系被建立起来,世界各国慢慢卷入其中,全球分工体系正式形成。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全球化。

03.

“现代化”制造了全球不平等?

然而,“现代化”并没有让这些国家变得富裕。后来,南美洲的社会学家指出,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从本质上是不成立的,它是一种荒谬的说法。

虽然美国到南美国家投资,盖了工厂,带来就业机会,但核心技术、生产工具等等关键部分依然掌握在美国人手中,南美国民除了付出劳动力赚取微薄薪资之外,并没有获得任何能真正让社会有所发展的关键知识与技术。

而且,虽然外资工厂带来就业率,但由于这些工厂的老板都是外国人,对本国工人非常苛刻,常常不遵守当地劳动法,当地劳工缺乏保障。

此外,因为南美国家许多经济命脉都是美国建立起来的,所以这些国家不但没有发展,反而还因为命脉被捏住,不得不受制于美国。

南美社会学家将其称为“依附理论”(dependency theory)。依附理论还提到一件事:美国不但没有要带动这些国家的发展,反而为了持续获得廉价劳动力,维持在世界上的主导权,打压这些国家的发展,让这些国家继续扮演依附美国的弱势角色。

《美国工厂》

后来美国社会学家也同意南美的依附理论,并进一步发现,这种“掌握核心技术以对低端劳工进行剥削”的情况,和马克思对阶级不平等的分析几乎一模一样。只是马克思的阶级是单一社会里以“资本家”与“劳工”这种人类角色群体为单位,而依附理论呈现的是全球范围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情况。

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1930-2019)提出了一套“世界体系理论”(world-systems theory),指出全球分工带来的并不是平等互惠,而是将世界各国分成三个阶级:

1. 掌握资本与技术,一般称为先进国家的“核心国家”,例如欧美国家;

2. 被核心国家剥削的“边陲国家”,例如非洲国家、越南、缅甸等;

3. 卡在中间不上不下的“半边陲国家”,人民普遍贫穷,但GDP总量并不低,例如印度、巴西。

世界体系理论指出现代化不但没有带来全球平等发展,反而造就了全球以国家为单位的阶级不平等。

2000年前后,世界各地出现了许多“反全球化”的社会运动、抗议,企图赶走跨国企业。这种反全球化运动反对的是世界体系的剥削关系。

04.

今日世界,

我们要哪个版本的全球化?

社会学家渐渐发现,现代化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只有一种发展模式,这是一种很有问题的说法。认为“只有唯一一种路径”的想法,学术上称作“线性”。但人类社会的发展真的是线性的吗?明天一定会比今天和昨天还进步吗?进步只能有一种定义,且必须以欧美的标准来定义吗?

人们后来发现,这种线性史观,以及还认为欧美社会是线性发展历程中最先进的想法,是一种极度傲慢的欧美中心主义。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故事,也应该要让所有社会去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很可能所谓的发展模板并不适用我们,最终造成畸形发展;另一方面作为模仿者,被模仿的国家也难以给予它们的尊重。

在这样的反思之下,加上世界体系理论呈现出来的全球不平等,社会学后来抛弃了“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是冷战背景下发展出来,到今天已经过时,而且有害所以应该抛弃的概念。

不过,全球分工体系虽然必然会带来世界体系的阶级固化,但不等于必然会带来国家自己的阶级固化。在世界体系中,不是所有国家都陷入南美国家的边陲依附状态。

《不要抬头》

但依附理论有一点讲得很符合事实,就是现在的世界体系,核心国家并不希望有其它国家加入自己的“精英俱乐部”。当原先的核心国家发现有半边陲、甚至是边陲国家也开始要加入核心国家俱乐部的时候,就会想提高、甚至是打破原本的全球格局。

而美国,现在就是在做这种事。

所以,当今天人们说“全球化终结了”的时候,所说的并不是全球的关联影响结束了,而更多是我们大家出生以来至今的这个版本的全球化,这种至少表面上基于平等的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交换制度、而非单向殖民掠夺的全球化,因为某核心国家想维护既得利益的态度而从根本上出现了动摇。

不过,就像文章开头所写,今天因为全球分工体系,整个地球的资源都已经被调动起来,全世界所有人的生产与消费直接息息相关,所以全球化不可能终结与逆转。

如果原本的版本真的终结了,那么人类必定需要新的版本。然而,新的版本会是什么样的呢?大航海时代带来的版本,是血腥的殖民掠夺活动;我们这一代人所看到的版本,是以二次世界大战为代价、并且仍具有阶级剥削情况的版本。

从历史来看,每个全球化版本都基于许多痛苦而形成。

无论如何,全世界现正在面临一个十字路口。这个路口之所以令人感到焦虑,不是因为全球化终结了,而恰恰是因为全球化无法终结。过去的历史令人害怕,未来,它又会如何转变?"

作者:耀世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 耀世娱乐-耀世注册登录官方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