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骚扰电话为何突然变少?助贷新规重塑行业格局

日期:2025-10-13 19:57:20 / 人气:3

2025年国庆中秋长假过后,不少消费者发现,曾经频繁轰炸的贷款骚扰电话骤然减少,短视频平台上“极速放款”“低息贷款”的广告也销声匿迹。这一变化并非偶然,背后是10月1日正式落地实施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发挥的强效规制作用。这场以“收口”为核心的助贷行业整顿,正在推动全行业进入产品整改与模式调整的深度洗牌期。
新规“亮剑”:从营销到合作全面收紧
助贷新规的出台,直指行业长期存在的乱象。此前,部分助贷机构打着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名义进行营销,骚扰电话、夸大宣传等问题让消费者不堪其扰。《通知》首先从营销宣传行为入手,对各类违规推广进行严格约束,这成为贷款骚扰电话减少的直接原因。
更关键的是,新规实施了一系列“收口”措施:商业银行总行需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并通过官方渠道披露名单,不得与名单外机构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同时,明确禁止平台以合作之名参与银行自主评审贷款,厘清了助贷机构与金融机构的权责边界。
利率红线的划定进一步压缩了违规空间。有媒体指出,新规明确年化利率不超过24%的“红线”,深圳某助贷公司人士透露,以往网贷规范仅认定24%以上利率不合法,如今则是超过24%银行便不予合作。这一调整倒逼助贷机构重新设计产品,部分高息违规业务自然失去生存土壤。
助贷行业“真面目”: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辅助角色
许多消费者对助贷机构的认知存在模糊,甚至将其与网贷平台混淆。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解释:“助贷公司没有放款资质,主要提供收集信息、查看征信、获客风险评估等辅助性工作;网贷公司则具备贷款资质,结合互联网开展放贷业务。”助贷机构的核心模式是利用获客优势推荐资金方(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由资金方完成风控终审和贷款发放,自身从中获取服务费。
然而,尽管合作方多为正规金融机构,助贷行业仍长期存在灰色地带:风控责任模糊不清,部分机构为追求业绩放松风险审核;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客户隐私缺乏有效保护;资金流向穿透困难,存在监管套利空间。更有甚者,曾出现“AB贷”(通过伪造资质帮助不符合条件者贷款)、助贷公司违规自行放贷等乱象,严重扰乱金融秩序。
行业洗牌:头部集中与尾部淘汰并行
新规落地后,助贷行业的分化趋势愈发明显。从已披露的银行合作名单来看,“助贷白名单”主要涵盖三类主体:流量巨头(如蚂蚁系、字节系、京东系)、上市金融科技公司及行业头部平台。这些机构凭借强大的合规能力、风险评估与信息加工优势,能够快速适应新规要求,甚至通过旗下数十家公司渗透“导流—风控—催收”全链条,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尾部企业的生存危机。杨海平直言:“头部机构能较快适应规定,但尾部企业基本上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新规下,行业核心竞争力转向数据加工能力,具体体现为获客与风控水平,技术主导取代了以往的业务主导模式。那些缺乏技术积累、合规意识薄弱的中小机构,在名单制管理和利率红线的双重挤压下,生存空间急剧收窄,逐步退出市场成为必然。
从业者困境:客户资质成最大“拦路虎”
尽管政策收紧是行业变革的主因,但一线从业者表示,当前业务开展的最大难题并非政策限制,而是客户资质问题。一名助贷经理透露:“现在需要钱的人挺多,但很多人的征信已经‘被打成筛子’了。”以往,助贷机构可通过提供资产证明、寻找三方担保等方式弥补客户资质短板,而新规下银行风控趋严,这类客户的贷款申请难以通过。
客户结构的矛盾愈发突出:资质优良的客户对助贷公司缺乏信任,更倾向于直接与银行合作;而来寻求帮助的客户多为征信不佳者,业务成交难度极大。“现在业务好的都是公司里资历老的,大多数公司也就一两个销冠。”该经理表示,只有积累了丰富人脉和优质圈子的老员工,才能维持较好业绩。此外,行业过往存在的收费不公、信息不透明、两头欺诈等问题,也让消费者对助贷业务普遍存在抵触情绪。
未来趋势:商业银行加速“自建团队”
杨海平指出,助贷机构的存在,本质上是因为商业银行在互联网信贷领域的能力和队伍建设滞后。随着助贷新规的推进,商业银行加速自建互联网信贷团队已成为必然趋势。未来,银行将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获客、风控与数字化运营能力,减少对外部助贷机构的依赖。
对于消费者而言,贷款骚扰电话减少是直观的利好,但仍需保持警惕:在选择贷款服务时,应通过银行官方渠道办理,仔细核实机构资质,避免陷入违规借贷陷阱。而助贷行业则需在新规框架下,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向技术服务、风险咨询等合规方向转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场由政策引发的行业变革,正在让金融服务回归“合规、透明、普惠”的本质。

作者:耀世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 耀世娱乐-耀世注册登录官方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