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鹏饮料再战港交所:“现金奶牛”为何急于融资?

日期:2025-10-13 19:56:54 / 人气:2

2021年登陆A股成为“功能饮料第一股”后,东鹏饮料今年加速了资本布局的脚步。继4月3日递交的港交所上市申请失效后,公司于10月9日迅速再次递表,谋求“A+H”双上市。作为市值超1600亿元的消费品龙头,东鹏饮料2024年底货币资金与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超105亿元,看似“不差钱”的它,为何执着于港股IPO?“现金奶牛”的背后,是否隐藏着鲜为人知的资金压力与发展焦虑?
一、业绩高光下的资本动作:“左手理财,右手融资”的矛盾
在红牛深陷版权纠纷的间隙,东鹏饮料已悄然崛起为国内功能饮料霸主。尼尔森数据显示,2024年东鹏特饮在国内能量饮料市场销售量占比达47.9%,连续四年位居销量榜首。业绩方面更是一路高歌:2021-2024年,营业收入从69.78亿元增至158.39亿元,净利润从11.93亿元增至33.27亿元,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幅高达63.09%;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36.37%至107.37亿元,全年营收突破200亿元几成定局。股价表现同样亮眼,从2021年46.27元发行价涨至300元以上,2024年全年涨幅超80%,在食品饮料板块中名列前茅。
然而,与业绩高光形成反差的是其“左手理财,右手融资”的操作。东鹏饮料称港股IPO计划融资约14.93亿元用于海外扩张及产能建设,但公司资金实力足以覆盖这一需求:2024年底货币资金56.53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48.97亿元,合计超105亿元;2025年上半年资产仍近100亿,今年3月还发布了不超过110亿元闲置自有资金的现金管理计划,2024年交易性金融资产同比大增295.40%。
矛盾的核心在于短期负债的飙升。2023年东鹏饮料短期负债为29.96亿元,2024年猛增至65.51亿元,同比增幅118.69%,资产负债率攀升至66.08%,呈现典型的“存贷双高”特征。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负债高企的同时,公司仍维持高额分红:2024年分红23亿元,股利支付率69%;2021年5月上市以来累计派现六次达53亿元。伴随分红的是股东频繁减持,原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完成四轮减持套现超40亿元,持股比例从9%降至1%;创始人之子林煜鹏控制的鲲鹏投资及其他关联股东减持套现超32亿元,这些举动透露出市场对其未来发展的复杂态度。
二、单一品类依赖隐忧:“1+6战略”难破增长天花板
能量饮料无疑是门好生意,东鹏饮料的毛利率逐年攀升,2024年达44.81%,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升至45.15%,其中能量饮料业务毛利率超50%。但过度依赖单一品类的风险也随之而来:2022年能量饮料在东鹏饮料营收占比一度高达96.6%,一旦市场遇挫,业绩将面临重大冲击。为此,公司提出“1+6多品类战略”,以核心产品东鹏特饮为“1”,拓展电解质饮料、咖啡饮料、无糖茶等六大新品类,并将港股募资用于新品研发和品牌建设,试图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从进展来看,新品类中表现突出的电解质饮料“补水啦”2024年实现收入近15亿元,同比增超280%;2025年上半年收入达14.9亿元,同比增长213.7%,成为十亿级单品。但即便如此,其营收占比仍不足10%,对整体业绩的贡献远不及能量饮料。深层原因在于东鹏饮料商业模式的积弊:研发投入增速远低于销售费用。2022-2024年,经销及销售费用从14.49亿元增至26.8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36.01%;而研发费用从4375.5万元增至6267.1万元,复合增长率仅19.68%,重营销、轻研发的倾向明显。
三、渠道困局:经销商依赖与海外拓展难题
东鹏饮料的快速扩张离不开庞大的经销商网络,目前其销售体系已覆盖全国超420万家终端网点,过往三年经销商渠道收入占比均超85%。高效的线下渗透支撑了国内业务的迅猛增长,但也带来两大问题:一是经营管理成本高企,2024年销售费用同比增长37.09%,其中职工薪酬增24.77%、广告宣传费增54.45%、渠道推广费增54.03%;二是线上渠道发展滞后,2024年线上收入仅4.45亿元,占比2.8%。
对经销商的高度依赖还制约了海外业务拓展。2024年东鹏饮料国内业务占比达99.94%,海外业务仅占0.06%。尽管公司表示港股募资将用于海外市场开拓,已在印尼、越南、马来西亚设立子公司并计划建立当地供应链,但海外市场的渠道建设、品牌认知培育需要长期投入,短期内难以见效,东鹏饮料或需经历较长的发展阵痛。
四、行业竞争加剧:增长空间与挑战并存
从行业前景看,中国功能饮料市场仍有较大增长空间。2019-2024年行业复合增长率达8.3%,远高于软饮整体增速;2024年中国人均功能饮料消费量为9.9升,不仅低于美国(54.9升)、德国(20.1升)等发达国家,也不及泰国(16.5升)、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但东鹏饮料面临的挑战同样严峻:一是单价偏低限制增长上限,尽管销量登顶,销售额仍屈居第二;二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除红牛、乐虎等传统对手外,娃哈哈、农夫山泉等传统软饮巨头纷纷入局功能饮料赛道,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同时,头部品牌间的博弈将更趋白热化。
结语:IPO并非万能解,核心在于突破发展瓶颈
赴港IPO或许能为东鹏饮料提供海外扩张的资金支持,也有助于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但这并非解决其当前困境的“万能药”。对于东鹏而言,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在保持能量饮料基本盘的同时,加快新品类的市场渗透,打破单一品类依赖;如何平衡线下经销商网络与线上渠道发展,降低对传统模式的路径依赖;如何在海外市场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实现从“国内龙头”到“国际玩家”的跨越。只有突破这些发展瓶颈,东鹏饮料才能真正获得资本的长期认可,在功能饮料的“下半场”竞争中持续领跑。

作者:耀世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 耀世娱乐-耀世注册登录官方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