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无法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可能与缺席的父亲有关

日期:2025-11-19 17:59:55 / 人气:16



今天这篇文章,想和大家聊聊:父亲在女儿的生命中,是什么样的存在,又会给女儿带来怎样的影响?一个“好”的父亲,能如何帮助女儿成长?

好的父亲能够帮助引导子女走向外部世界,首先帮助他们确立身份认同,其次培养他们表达自主与权威的能力。同时,好的父亲既能肯定女儿的女性特质与性别认同,从而提升其自尊;又引导女孩重视情感价值,帮助她承受挫折。

对女儿来说,父亲在帮助她们发展和掌握“成就性兴奋”与“情欲性兴奋”中的作用是独一无二的。

“成就性兴奋”指女儿在追求目标(如学习、工作)时产生的内在动力与满足感。父亲可以作为“外部世界骑士”,为女儿提供认可,帮助女儿从依附母亲转向独立。父亲还能够通过共享活动(如游戏、学习)肯定女儿的努力,避免其将成就视为“男性特权”。

“情欲性兴奋”指女儿对父亲的早期情感依恋中产生的性化反应,这与亲密、身体边界有关。一个在场且充满关爱的父亲,会通过引导女儿,将其注意力转向游戏与学习中的同伴式活动,帮助女孩去性化处理情感,使其在与异性相处中,分清情欲与关爱的界限,不再混淆身体与心理的需求。而父亲的长期缺席,可能会导致女儿成年后,在亲密关系方面发展困难。

身心缺席的父亲,养出“失落的女儿”

遗憾的是,由于各种现实与心理的原因,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身心缺席的现象,在全世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有些父亲无法为自己设限,内心没有任何敬畏,也缺乏内在秩序和自制力。这些父亲通常还停留在“永恒少年”的状态。他们逃避现实生活中的难题,无力承担责任。

还有一些父亲过于刻板、独断专行,不容置疑地把女儿束缚在条条框框内。这类父亲丧失了生命的活力,压抑了自身固有的阴性特质,无法体验或表达内心情感。他们在外可能表现得安分守己、尽职尽责,而在家庭中则显得冷漠疏离、专横跋扈。他们试图掌控一切,排斥情绪的出现。

身心缺席的父亲,让“失落的女儿(the lost daughter)”可能成长为两种女性。

第一种是“永恒少女”。这类女性永远活在父母的庇护下,欣然接受他人向其投射的身份。她们把自己内在的力量拱手让人,丢弃了自我探寻的责任,任由别人来定义自己的人生。通常,“永恒少女”会嫁给奉行大男子主义的男人,努力活成丈夫期待的样子。她们给人一种天真无邪、俯仰由人的感觉。而有些“永恒少女”可能会试图挣脱牢笼,但在挣扎的过程中,依然会选择戴着受害者面具——自怨自艾、郁郁寡欢。不论哪种情况,“永恒少女”都未能主宰自己的人生。

另一种是“永恒少女”的对立面——“全副武装的女战士”。为了应对父亲的缺失和伤害,她们往往在自我层面上,认同自己内在的男性或父性特质。由于父亲未能满足她们的基本需求,她们只好自己去填补这些空缺。因此,她们可能会拼命发展事业、争取社会地位,努力成为规则制定者,从而形成鲜明的男性化自我认同。作为母亲时,她们甚至会把家庭当作企业来管理。然而,这种男性化的身份往往只是“保护壳”,帮助她们面对被父亲排斥的事实,抵御被抛弃的痛苦,掩饰自己的怯懦、卑微和脆弱。

在某种程度上,这身盔甲确实保护了她们,让她们在职业赛道上叱咤风云,在各种社会事务中夺得了话语权。不过,也正因为这层盔甲,她们作为女性的挚情柔肠被裹藏了起来。她们不敢卸下盔甲展露个性,也因此无法与男性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无法从容自如、活力四射地活在当下。

“受宠女儿”可能陷入自我惩罚的困境

除了“被失落的女儿”,还有一种女儿可以被描述为父亲的“受宠的女儿”。弗洛伊德曾说:“母亲的宠儿,会终生保持着征服者的感觉,那种成功的自信往往能促成真正的成功”。而父亲“受宠的女儿”,并不意味着她拥有一个“在场的、足够好的父亲”,反而可能会因为这种关系,出现诸多问题。

一位父亲可能常向女儿倾诉心事,表达女儿相比妻子更能理解自己,并将此归功于她更高的智商或情商。但实际上,这往往是因为父亲觉得女儿更像自己——将女儿视为自我的一种自恋延伸。

对于受宠的女儿而言,这种“胜利感”往往空洞无物,因为父亲可提供的镜映与关注,取决于她能否成功满足父亲对“原始自体客体”的需求。这意味着,父亲无法承认她作为独立主体的主动性,一旦她表现出自主追求,往往只会招致父亲的疏离或报复。

这一点在女儿年幼时较为隐蔽,进入青春期后则愈发明显。父亲可能会对青春期女儿的性发育与懵懂感到不适,原本亲近的关系突然变得疏远。一些父亲会将女儿对同龄异性的正常性兴趣,视为对自己“专属地位”的威胁,将否认的性欲投射到女儿的潜在的追求者身上,将他们一概描绘成“可能伤害女儿的浪荡子”。

这样的父亲还可能被女儿的独立与成就感所威胁,以贬低或否定的方式打击女儿的自我追求。与此同时,在这样的家庭中,母亲的角色与价值常遭父亲的贬抑。这类母亲往往表现出抑郁、无能且过度女性化的特征。由于丈夫对待女儿与对待自己的区别,她们可能因此产生嫉妒和愤怒,对女儿产生排斥和疏离。情感疏离的母亲,会促使女儿转向父亲寻求效仿与支持。

而女儿,往往会把自己的女性特质视为耻辱。她们不被鼓励去赢,因为胜利意味着他人的失败——这与她们自小被教导要取悦所有人的信念冲突。成为父亲宠儿的那份“胜利”,让她既遭受外部惩罚,又被内疚感折磨:她所享有的“特权”似乎建立在他人的不幸之上。

为化解这种冲突,女孩可能无意识地自我惩罚,这种惩罚常体现在她的情感生活中。她可能无意识地置身于自我贬损的情境——既作为对母亲的认同,也对自己曾赢得父亲青睐而自我惩罚。或者,她可能出于恐惧而排斥被贬低的母亲角色,从而无法实现婚姻或成为母亲。即便最终实现了这些角色,她仍可能因内心的羞耻与冲突而无法从中获得真正的满足与喜悦。

父女关系是双向的镜鉴

对男性来说,养育女儿能为自身发展提供额外的成长契机。有统计发现,男性诗人创作关于女儿的诗歌远多于儿子,这佐证了养育女儿对父亲具有文明化、情感化的影响。

在父权文化中,男性普遍的困境莫过于无法承认和表达自己的脆弱和局限。许多父亲误认为自己必须永远正确,总是为自己辩护,以确保自身的绝对掌控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威,却因此丧失了落泪的能力,也无法接纳并欣赏自己与他人温柔、共情、脆弱的力量。

如果男性能够将养育儿女的过程视为一种发展自我的机会,不仅能调节其攻击性,促进自身共情、感性等“阴性”特质进一步被整合与解放,也能推动个体反思父权结构与刻板性别意识对男女双方共同带来的影响。

可以说,父女关系是双向的镜鉴:父亲通过成为“足够好”的存在,促成女儿的分离与发展,女儿通过爱与挑战催化父亲去整合阴影。

父亲若能更多参与和支持育儿,允许女儿的自发表达和探索,对女儿试图表现魅力的行为给予温暖回应——既不主动诱惑,也不因焦虑而冷落她;而母亲若能对女儿的竞争性追求与攻击性保持共情,既不报复也不屈服。

对女孩而言,理想的家庭动力不过如此。

荣格说:“向外看的人在梦中,向内看的人才清醒。”愿你获得真实的自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作者:杜净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编辑:崇衫

作者:耀世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 耀世娱乐-耀世注册登录官方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