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体检,原来只是大众健康消费的“安慰剂”?

日期:2025-08-04 17:05:24 / 人气:6



一篇《女律师十年体检未有“患癌风险”预警,确诊已是肾癌晚期》的文章,将体检行业龙头爱康国宾拖入舆论漩涡,也引发公众对民营体检行业守护健康价值的严重质疑。

事件引发的风波与行业反思

爱康国宾的回应与争议

爱康国宾在舆论压力下于7月30日举行媒体说明会,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黎刚称,企业给员工做体检费用少则几百多则几千,而诊断单一疾病可能花费数千甚至数万,公众对体检与看病缺乏明确边界,导致对体检存在诸多误解。此番回应不仅让爱康国宾陷入巨大争议,更将民营体检行业推上口碑近乎崩盘的风口浪尖。

女律师事件暴露的问题

从2013年到2023年,女律师张晓玲在爱康国宾完成十年体检,报告均显示“正常”,2024年却在其他医院被确诊癌症晚期,历经九个月跨国治疗,失去一个肾和腰椎终身残疾。2023年体检报告提示右肾钙化,工作人员却称“没问题,很正常,就像手指头划破结痂”。钙化灶可能是炎症遗留或肿瘤早期信号,规范流程应提示进一步检查,爱康国宾显然未做到。

民营体检行业的三大乱象

人员资质问题

在黑猫投诉平台,爱康国宾累计约有1200多条投诉,美年健康有1224条包含相关搜索词的投诉。美年健康曾遭前员工举报体检医生无证上岗、冒用已故医生姓名等违规行为,起初否认但很快被证实。湖南长沙“美年大健康”门店也被曝雇无证人员看诊,7人科室中有5人无证。爱康国宾也存在关联风险,其投资的上海爱康国宾蓝十字门诊部有限公司因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受到行政处罚。体检机构不具备充足且专业的医护人员,漏检、误检就容易发生,如一位消费者在爱康国宾体检发现实性肺结节,到其他医院检查却一切正常。

检测结果问题

漏检、误检或夸大病情是行业突出问题。美年健康曾出现误检情况,专业医务人员缺口较大,2017年其医务人员及分院保障人员数量与体检中心布局不匹配。爱康国宾也存在类似问题,体检过程可能因客流量增长过快变得流水化,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违规检测问题

违规检测也屡见不鲜。美年健康被举报违规开展CT放射诊疗活动,部分民营体检机构使用不合格的医疗器械,如从大医院淘汰的“超期服役”设备。

行业扩张带来的隐患

规模战导致资源不足

过去几年体检行业高速扩张,头部体检机构忙着打规模战,人才、设备及其他资源的积累跟不上。美年健康自2016年至2018年扩张凶猛,对外收购投资总额接近50亿元,2017年末业务覆盖多地,布局400余家体检中心,还规划了更高的分院目标。爱康国宾也不甘落后,2015年先后完成对多家体检中心的股权并购。这场规模战使行业格局发生变化,美年健康收购慈铭体检后与爱康国宾形成“两强争霸”,但扩张隐患为后续乱象埋下伏笔。

巨头竞争无暇提升服务

规模战之后,扩张的隐患、巨头的野心以及曾经的宿怨,让行业竞争从“明争暗斗”上升到“相互撕扯”。美年健康曾想强行收购爱康国宾,双方展开激烈竞争,攻守双方轮番上演各种手段。这场拉锯战持续到阿里入局,2019年爱康国宾完成私有化,阿里成为美年健康第二大股东,但双方关系仍未缓和。两大体检巨头无暇把更多精力放在提升体验服务的专业性和准确性上,导致业内乱象丛生。

体检行业的信任危机根源

流量爆发与服务挑战

随着门店规模扩张,体检行业流量迎来爆发。2017年全国体检人次达到总人口的1/3左右,爱康国宾和美年健康都吃到红利,体检人次增长。但流量爆发带来服务挑战,一位爱康国宾门店员工称影像读片医生工作量不同认真程度差异大,她因不堪压力辞职。

商业模式与公信力缺失

体检行业的流量爆发与国民健康意识提升有关,大众希望通过体检筛查潜在风险。然而,频频曝光的“假医生”“假体检”事件暴露了体检机构“流水线作业”模式,体检报告可能沦为“安慰品”。商业化的体检与其他诊疗环节割裂,体检机构缺乏后续诊疗环节印证结果,难以建立公信力,对结果难以负全责,更多靠医护人员道德准则支撑服务。公立医院体检从体检到确诊到治疗流程有专业人员把控,且医护人员奖金、声誉及地位与之绑定,而私立体检机构更青睐流水线作业服务健康用户,而非筛选有健康问题的用户。

难以追责助长乱象

大多数用户拿到健康体检报告后不会去医院证实,即使出现问题,因时间间隔难以证实报告错误。如女律师事件,机构很容易搪塞过去。无法追责或难以追责助长了体检行业的乱象,头部机构虽多次经历信任危机,但负面事件仍不断,行业增长速度回落,两大巨头面临更大增长危机,若不从根源解决乱象,民营体检行业可能长期停滞。

作者:耀世娱乐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 耀世娱乐-耀世注册登录官方站 版权所有